查看原文
其他

学习需要陪伴吗?原来是你拖了孩子的后腿!

李小溪 布谷学习 2019-05-29

文 | 李小溪  编辑 | 金雀儿

最近朋友圈有些热闹,好几个朋友的孩子将成为小学生,也有些朋友的孩子要迎接中考。所以,一时间如何和孩子一起学习成了圈子里最常探讨的话题。

我们从小这样教育孩子,“自己的事情自己做”,可孩子上了小学,进入正式的课业式学习阶段,有些妈妈开始坐不住板凳了,感觉不陪伴孩子学习心不安。

只是,这样盯守式的学习真的有效吗?

对于学习是否需要陪伴这件事,我有着鲜明的立场,孩子想要学习好,一定要调动起他内在的动力,促其自我觉醒,这,绝不对简单地“陪读”可以实现的。

注意哦,下面这四种陪学妈妈,说的是你吗?


 “保姆式”伴学的妈妈

就“陪学”这件事,生活中的场景常是这样的:

妈妈因为担心孩子无法很好地完成老师的课业,害怕无法自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,开始不自觉地以“过来人”的身份加入伴读大军。

我有个朋友就是这样不敢放手的妈妈。一天24小时,除了必要的工作,她的心思都放在了女儿身上。她清楚所谓的“放手才放心”,可但凡孩子的成绩有小小的滑坡,她就会不自主地收紧手中“牵引”的线,将孩子的课业全盘掌控起来。

究其根本,她并不相信孩子可以凭己之力完成课业,这份担心让她变得敏感、焦虑,至于孩子,因为缺乏家长的信任,学会了用拖延对抗控制。

我们常说,自己的事情自己做,可涉及课业这样的大事,一些家长缺乏实质的真正信任便被剥去了皮囊,露出了不信任的本质。

眼见父母说一套做一套,对自己的事情横加干涉,孩子们也忙碌了起来,开始自寻应对方法,或是借由拖延,或是借由自毁(自暴自弃),期许夺回学习的主动权。如此一来,妈妈和孩子难免陷入能量内耗的拉扯中,最终两败俱伤。

缺乏信任的孩子内心是个空洞,而被父母信任的孩子,内心则是一个空间。

在这个空间里,孩子可以按照他的方式方法去探索,跌倒了他可以自己爬起来,再跌倒再爬起来,期间一定会掌握避免再次跌倒的方法。给孩子信任,就是给了孩子自己的探索空间,激发了孩子内在的动力。

很简单,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,没有人愿意被别人的意志驱使,对方哪怕是生养他的父母也不可以。

当孩子的自身感受被破坏了,不管是课业还是生活,与孩子建立紧密链条的渠道就被破坏了。起初,孩子会反抗,想方设法夺回“领地”,但当他们发现,这不过是螳臂挡车时,他们或是委曲求全,或选择放任自流,无奈地成为家长手中的提线木偶。

相反,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,在这此基础上积极沟通和提点孩子的学业,不仅可以让孩子活出他们的使命感,还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创造力。

毫无疑问,只有自主性被尊重时,孩子们才可能成长成最好的自己,家长们才能跳出“书童”身份的怪圈。


“唐僧式”讲道理的妈妈

朋友圈还有妈妈感慨:“谁愿意累了一天晚上还要陪孩子学习,可是我给他讲道理,他就是不听啊,只能盯着学习喽!”

我突然想到自己也曾习惯这样和孩子沟通,通过自省渐渐我发现,这一切竟来自于我们之间的不安全感。

孩子课业成绩下滑,我平稳了心绪将他拉到身边,希望和他说说成绩不理想的原因。不想还不等我开口,他就回怼我:“妈妈,你能别说大道理吗?”

是啊,我们为什么习惯和孩子借由讲道理来督促他学习呢?

从某种程度来说,讲道理是建立关系的方式。妈妈给孩子讲道理,希望让孩子清楚他应该如何去学习,殊不知这恰恰是教养关系不安全、情感不安全的表现。

在安全的关系中,无论妈妈还是孩子都可以自由地表达想法和感受;而在不安全的关系中,永远是一个人扮演着讲道理的角色,另一个人则需要承担受教者的角色。

为了让孩子更好地学习,妈妈会不断地下达指令,当孩子表示想自己安静一会儿时,妈妈还会本能地认为这是对自己权威的挑战,如此一来,“嘴斗”不可避免,孩子无法获得需要的尊重,势必会以让妈妈难以忍受的态度反击。

给孩子讲道理,远离武断式管教,看似科学理性,殊不知暗藏着妈妈们推脱责任的心理。

这样的场景我们可能都不陌生:

当孩子课业完成不好时,有些妈妈会习惯性地把责任归给孩子,认为错误都在孩子,为了证实这一点,妈妈会给孩子讲道理说:“我一直告诉你写完题要检查,你不检查还想得高分,怎么可能?现在吃亏了吧!”为什么会如此,因为给孩子讲道理,可以抵消妈妈的失控感,还能合理化自己的无能为力。

简单地说,这一刻,讲道理是妈妈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,妈妈们在用合理的理由来遮掩自己教育中出现的问题。

我们还能回想到这样的场景:

孩子小时候不小心摔倒了,一些妈妈会踩着地坂说:“这个破地板,让宝宝摔倒了”。如此一来地板就成了责任的主体,错不在妈妈照顾不周。当这种认知成为妈妈无意识中对待问题的思考方式,那么,孩子在课业中出现问题时,妈妈们首先做的就是排除自我问题,为了证明这一点,给孩子讲道理就成了最有效的手段,势必让孩子屈从才心安。

其实,我们还有更好的方法让孩子处理自己课业的问题,比如,提前制定规则,将规则提前讲好,摆在那里,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事情负责。这就是安全的教养关系,有共同的、清楚的、被认可的条列摆在那里,不用指责和讲道理,孩子就可以很好地调整自己当下遇到的问题,从中发现根本原因所在。

可能,有些妈妈会说,规则我也制定了,可孩子不听啊!很抱歉,因为你不是真的制定规则,而是在发布规定。将指挥棒交给孩子,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规则,这才能真正地避免说教式教育,让孩子学会如何自主学习。


完全“佛系”的妈妈

也有这样的妈妈,她们相信花期各有时,是种子一定会发芽的。所以,她们会以一种“作陪”的方式陪学。所谓“作陪”就是坐在孩子身边,但完全不会对孩子进行指点。

生活中这样的妈妈也不在少数。她们和陪学的妈妈分属两个阵营,一类是不敢放手,一类是全盘放手。我有一个闺蜜就属于后者。还记得儿子刚要入学那会,她就在聚会中“夸下海口”,待儿子入学后,凡事都让他自己完成,绝不指导、掺言。

她是这样说的,也是这样做。

可是,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,身份的变化只来源于一个暑假。所以,小家伙根本无法完成角色调转,每天放学后,都会拉着妈妈一起学习。闺蜜就会拿本书坐在儿子桌边,面对孩子有关课业的疑问,她永远都会用三个字回答:“自己想”。无论儿子耍闹还是哀求,从未动摇,她希望借此提升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,不想孩子对学习却越来越提不起兴趣。

其实,我们常说静等花开,但前提是离不开细心的浇灌。孩子已经搭设了沟通的平台,你却身在曹营心在汉,岂不是错失了最佳教育良机?


“言语操控型”的妈妈

生活中也有这样的妈妈,她们没有采取保姆式的伴学方式,而是以她们认为可以督促孩子上进的言语时刻帮孩子掌舵,殊不知,这些言语因为充分暴露了她们内心的“攻击性”,不但让孩子们反感,甚至对课业也产生了厌倦。

正如弗洛伊德所说,人的攻击性无处不在。所以,哪怕对于深爱的子女,我们也常常因为情绪失控而轻意地伤害着他们。就孩子的学业来讲,我们这里所说的攻击性,并非只是指行动上的暴力行为,而是暗藏在与孩子的沟通中。

比如,有些妈妈经常会对孩子说:“我感觉这道题,你应该这样写,我感觉这个课文你应该先熟悉字词,想记住这个单词,你应该动笔”等等。

妈妈借由一些略带攻击性的表达,自知或不自知地企图操控孩子,表达着“我说的是真理,你是错的”的深意,却忽视了孩子是独特的个体,当妈妈用自己的习惯、方式塞给孩子一个“应该”时,孩子最深刻的体会是妈妈入侵了他的思想边界。如此一来,妈妈们精心维护的,引导孩子自主学习的生活状态,就会露出让孩子质疑的真面目。

也有些妈妈的口头禅是这样的:“你为什么就不能……”,妈妈以为她在向孩子提出建议,殊不知表达的是强烈的要求。

简单的一个反问句,妈妈在努力掩盖内心的攻击性,偏偏让孩子洞悉在心。孩子很清楚,这种带有明显要求的、语调低沉的反问句,表述的是妈妈完全无法理解他行为的懊恼。面对这样的“反问句”,孩子自然就没了沟通的动力,因为聪明的他们很清楚,此时多说话,很可能让矛盾升级。

所以,借由言语督促孩子学习的妈妈,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辞,同时紧绷一根弦,时刻提醒自己给孩子机会,鼓励他表达自己的想法,在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接纳感,不仅可以有效地和孩子沟通,更有利于建立更加亲密的亲子关系,对于孩子的课业产生良性的正向的影响。


  布谷说说

心理学家托马斯·戈登曾说过,如果父母强迫孩子做事,就剥夺了孩子学习自律、为自己负责的机会。

盯守式陪学就是如此,陪读会使孩子的创新能力打折,在需要的时候没有资源可调用,以致学习后劲不足。

孩子是独特的个性,找到最适合的教养方法,才能解析“陪学”这道难题。

撰稿人:李小溪

心理咨询师,自由撰稿人,为全国多家亲子媒体撰写教育类稿件,字数累计超过百万。在育儿的路途中坚信,对家长来说,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;对孩子来说,学会爱、助其内心觉醒是最基本的教育。


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,获取更多教育干货!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